機械結構輕量化設計需在保證強度與剛度的前提下,通過材料創新、結構優化、工藝改進多路徑推進,尤其適用于對重量敏感的領域。某新能源汽車企業在設計電池包框架時,便通過多維度優化實現輕量化目標。
材料方面,團隊放棄傳統鋼制框架,選用 6061 鋁合金,其密度僅為鋼的 1/3,而抗拉強度達 290MPa,滿足電池包承載要求。結構優化環節,采用拓撲優化技術,通過有限元軟件模擬電池包在碰撞、振動工況下的應力分布,去除框架上應力小于 50MPa 的冗余材料,使框架結構呈現類似 “蜂巢” 的鏤空形態,材料用量減少 30%。同時,將原有的 “多部件焊接” 結構改為一體化擠壓成型,減少焊接接頭數量,既提升結構穩定性,又降低加工成本。
另一案例中,某航空零部件企業針對飛機起落架連桿,采用 “鈦合金材料 + 空心結構” 設計。通過熱擠壓工藝制成空心連桿,內徑與外徑比控制在 0.6,在保證抗拉強度的同時,重量較實心連桿減輕 45%。值得注意的是,輕量化設計需同步驗證性能,如該企業通過 10 萬次疲勞測試,確認空心連桿在交變載荷下無裂紋產生,確保了結構可靠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