材料選型與結構優化原則 機械設計需平衡性能、成本與加工可行性,材料選型是要環節。需根據零件受力情況、工作環境選擇適配材料:受力復雜的傳動齒輪需選用20CrMnTi(滲碳淬火后硬度達HRC58-62),確保耐磨性與抗疲勞性;承受沖擊載荷的連桿選用40Cr(調質處理后硬度HB220-250),兼顧強度與韌性;輕量化要求高的汽車零部件則可選用鋁合金6061-T6,密度僅2.7g/cm³,且通過熱處理提升強度。材料選型還需考慮經濟性,如非關鍵支撐零件可用Q235鋼替代45鋼,降低成本30%以上。
結構優化是提升零件性能的關鍵,需遵循 “等強度設計” 與 “簡化加工” 原則。軸類零件的階梯過渡處需設計圓角(如 R2-R5),避免應力集中導致斷裂;軸承座安裝面需設置凸臺,減少加工面積的同時保證平面度;箱體零件的內腔需避免盲孔,采用通孔結構便于加工與清理。例如設計帶輪時,將實心結構改為輻板式,在重量減輕 40% 的同時,通過增加輻板厚度保證強度,且輻板上開設減重孔,進一步優化受力分布。
此外,需考慮裝配可行性,零件結構需便于安裝與維護。如螺栓連接的零件需預留扳手空間(扳手活動范圍不小于 15°),避免因空間狹窄無法緊固;軸承端蓋設計為分體式,便于軸承拆裝;管線接口需設置定位銷,確保裝配時對準精度。結構優化后需通過 ANSYS 等軟件進行有限元分析,如對減速器箱體進行應力仿真,確保大應力值小于材料許用應力(如 Q235 鋼許用應力 [σ]=170MPa),驗證設計可靠性。